高爾山山城位于撫順市區北部的高爾山上,山城最高處約海拔150米。山城由東城、西城、南衛城、北衛城和東南角的三個環狀小城構成一個有機的聯合體。城垣周長約4公里,東西長1217米,南北寬912米,辟有北、東、南三門,山城地勢險要,居高臨下,扼守著渾河北岸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高爾山山城始建時間已無可考,從三十年代開始史學界就認定這座山城為高句麗時期的名城。
現在高爾山山城的南部和西部城墻都被建成了道路和廣場,成了人們徒步健身的場所,偶爾還能看到俄軍修建的戰壕,山城的北面和東面城墻輪廓還比較清晰,山城內的田間地頭還能看見高句麗時期的紅色瓦片,判斷那一帶應該是高句麗時期的官署所在地,山城東門和南門兩側的夯土堆也保留了下來,北門因為開山修路已不見蹤影,但還能知道大概的位置。
燕國存在于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在這一階段,高句麗積石墓仍很流行。據說,在撫順地區也曾發現過高句麗積石墓,因不見詳情報導,具體情況不明。但可以肯定是撫順地區(尤其是市區附近)所見高句麗墓葬多為土墓。
遼代在高爾山建遼塔兩座,分立于東西兩座山峰之上,目前僅見西側的遼塔,該塔建于遼道宗大安四年(1088年),多種型制的青磚砌筑而成,塔身八角形,九級密檐。
塔身高自下而上,用密檐、斗拱分出比例勻稱的層次,每層又用磨砌立柱,構成8個對稱的圓弧犄角。在八面塔身上各有深約15公分的長方形佛龕,上有磚雕寶蓋,龕下有飛天拱托,各自組成一幅完整的浮雕圖案。
1956-1957年,遼寧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曾對撫順市東郊渾河北岸前屯、洼渾木高句麗墓葬進行了發掘,共發掘墓葬19座,“都是石筑單室墓,上多覆土封頂”,出土遺物有陶罐、釉陶罐等,陶器均為泥質,大多輪制。原報告推定年代“可能為高句麗中期到晚期,即相當于南北朝到隋唐之際的一段時期”。
本世紀初,在高爾山城東1.5公里的施家山坡上,發現約百座高句麗墓葬。當地群眾介紹說,過去施工曾有大量墓葬被破壞,發掘者據此推斷,原來墓葬“應該從山頂一直向山腳開闊處分布,數量相當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