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區域性

來源:未知 編輯:茫宇 發布時間:2019-03-10

我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區域性,包括民族內部的區域性和民族間的區域性。民族內部的區域性是指一個民族內部不同支系、不同地區聞除了共同性特征外,還具有各自的特點;民族間的區域性是指各民族間除了鮮明的個性特征外,還具有跨民族、超時空的區域性共同特征,一定區域(有的不一定是連續的空間)內諸民族服飾的質地、款式、色澤或工藝過程等往往還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屬于同一服飾文化類型。

在我國各民族中,民族內部的區域性是比較普遍的,尤其是人口多、分布區域又比較廣闊的民族。由于各地區地理經濟條件、生活習慣及受周圍民族影響程度的不同,雖總體上屬同一民族文化范疇,但在某些方面仍產生了一定的差異性。就拿藏族來說,從質料上比較,農區的藏袍多以羊毛織成的氆氌為原料,而牧區的多為羊皮袍。從款式比較,西藏地區的藏袍短些,而青海地區的藏袍一般都比較長一些。女式藏袍比身體還長,穿時,得先用頭部頂住衣領,然后束腰,最后放下領子,讓長出的一截成了“口袋”鼓在胸前。如果綜合分析,藏族的服飾可分為衛藏、康巴、安多哇三大類型。衛藏類又可分為拉薩型、工布型、日喀則型、阿里型;康巴類又可分為昌都.型、稻城型、嘉戎型、木里型、迪慶型,安多哇類又可分為海周牧區型、海東農區型、若爾蓋型、華銳型、白馬型等。如再細分,還可分出許多不同的式樣,如迪慶型中就可分出中旬式、格咱式、塔城式、巴西式、東旺式、浪都式等,幾乎縣與縣、鄉與鄉之間都有不同

之處;苗族是一個比較大的民族,由于人口多,分布區域廣泛,所以服飾的區域性差異更大,不下百種。僅從大的差異看,即可分為黔東南型、黔中南型、川黔滇型、湘西型以及海南型等五大類別。黔東南型主要流行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都勻、荔波、三都、安龍、貞豐、興仁、廣西三江、融水等地。繡花交領對襟或右衽上衣、百褶裙、眾多的銀飾是婦女服飾的主要特征。但上衣的樣式,、刺繡的花紋圖案、裙子的長短、銀飾的多寡與形制又有比較大的差別,如百褶裙,有的長及腳面,有的短至腿根。若細加區分,可達三四千種之多;黔中南型主要流行于貴陽、貴定、龍里、平壩、惠水、安順、平塘、紫云、羅甸、望謨和云南丘北、文山,麻栗坡和廣西隆林等地。其特點是女裝以交領對襟衣、中長百褶裙、包頭帕較為普遍。服飾工藝以挑花、鑲補、蠟染為主,又可分為羅泊河式、貴陽式、安順清鎮式、麻山式、紫云鎮寧式五大類二三十種類型;川黔滇型主要流行于川南、黔西、黔西北和滇東北、桂西北及昭通、楚雄、彝良等地。這一地區的特色是以麻布為主要衣料,服裝色調較淺,蠟染工藝使用得較為普遍。根據各地的不同特點,又可分為古藺式、威寧式、昭通楚雄式等;湘西型主要流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四川秀山、酉陽,貴州松桃,湖北的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婦女多上穿圓領大襟短衣,下著寬腳褲,包頭帕。

衣之環肩、襟邊、袖口及褲腳邊緣鑲繡花邊裝飾。服裝差異較小,但也可分為七八種之多。海南型主要流行于海南島,受黎族、瑤族服飾影響較大。婦女多穿黑色偏襟長衫,腰束紅色織帶,袖口、衣襟等處均飾有紅布窄邊,而花飾較少;下著蠟染短裙,頭戴飾有花邊的尖角頭巾;瑤族也是我國分布最為廣泛的民族之一,湘、黔、桂、粵、滇等省區毗連地帶都有分布,故自古就有“南嶺無山不有瑤”之稱,由于長期的遷徙流動,形成了瑤族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點,構成了瑤族眾多的支系和瑤族文化鮮明的區域性特征。據不完全統計,瑤族的支系達390多個,不同支系、不同地區的服飾都有或多或少的差異口,不少支系往往還因服飾的特點而得名,如僅因頭飾特點而得名的就有板瑤、三板瑤、大板瑤、蝶板瑤、衣板瑤、花板瑤、頂板瑤、箭桿瑤、箭瑤、尖頭瑤、角瑤、獨角瑤、平頭瑤、白頭瑤、花頭瑤、紅頭瑤、笠頭瑤、梳瑤、涂頭瑤等。

民族間的區域性特征,在我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中也是比較鮮明的。這種區域性特征主要是由各民族所處的經濟文化類型和社會發展程度決定的。“經濟文化類型是指居住在相似的生態環境之下,并操持相同生計方式的各民族在歷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經濟和文化特點的綜合體。我國民族多,分布范圍廣,社會發展程度又參差不齊。根據解放前后我國各民族的實際情況,我國民族學界曾將其分為三大類型。

(1)漁獵采集型。這一類型區主要分布在東北大小興安嶺的森林地帶和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交匯處的三江平原和完達山一帶,其中包括赫哲族、鄂倫春族和部分鄂溫克族。這一類型的各民族人民均以漁獵兼采集為主要的生計方式,其特點是直接攫取野生動植物。

(2)草原畜牧型。這一類型區分布在內蒙古高原——準噶爾盆地——青藏高原這一半月形的廣大草原畜牧帶。屬于這一類型的有蒙古族、哈薩克族、裕固族、柯爾克孜族、塔吉克族、藏族、達斡爾族和部分鄂溫克族等。他們均以畜牧為主要生計方式,通過畜養和放牧牲畜來從自然界中獲取農、食、住、行所需的物質資料;

(3)農耕型。這一類型區分布在從帕米爾高原東麓到臺灣、從黑龍江到海南島的遼闊地域里。除前述兩大類型的民族外,我國其他民族基本上都屬于這一類型區。他們基本上都以農耕為主要生計方式,通過人對自然界的直接作用來獲取生活資料。

在每個經濟文化類型區域內生存的不同族體,大都以一種共同的方式從各自生息韻土地上獲取著類似的生產和生活資料,形成了各個區域內諸民族的共同物質和文化特點。

屬于漁獵采集經濟文化類型區的赫哲族、鄂倫春族和鄂溫克族,主要生活在人煙稀少、氣候寒冷的大小興安嶺及三江流域的茫茫林海和江河兩岸。解放前還都保留著一定程度的原始公社制殘余,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下,過著捕魚、游獵兼采集的具有濃厚原始色彩的生活。獨特的生息環境和低下的生產力水平,使他們只好把自己的生存和希望緊緊地依附于自然、依附于山林和江河。這里野生的動植物,如鰉魚、大瑪哈魚、鯉魚、鱘魚和狍子、鹿、犴、虎、貂、野雞及木耳、蘑菇等,就成了他們賴以生存的物質源泉。尤其是魚獸等動物的肉和皮毛,成了他們物質生活的支柱。“食肉寢皮”便構成了這些民族及整個區域最為顯著的文化特征之一。他們的服飾均多以野生的魚皮和狍、鹿、犴等獸皮為原料,經過簡單的熟制,加工成以袍式為主的服裝及帽、手套、鞋靴等。保暖功能強,但式樣比較單調,顏色多為光板白茬或黃色等動物皮毛本色。

草原畜牧經濟文化類型區是我國歷史悠久的畜牧業基地。自古以來就先后有匈奴、東胡、烏桓、鮮卑、柔然、突厥、回鶻、契丹等族群在這茫茫的草原上放牧牛羊、縱橫馳騁。承其先民的傳統和文化,蒙古、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民族也相繼形成并繁衍生息,活躍于這塊綠色的歷史舞臺上,畜牧業生產是他們一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主要經濟形式。畜牧產品——牛、羊、馬、駱駝及其肉、乳、皮毛是他們衣食住行最為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物質生活資料。食肉、飲奶、穿用皮毛制品便構成了他們的生活特點和草原畜牧文化特征。與漁獵民族相比,他們制作服飾的原料已更加廣泛豐富。他們不僅能象漁獵民族那樣簡單地揉制皮革、制作服裝,而且已能夠利用人工牧養的

牲畜的皮毛進行不同程度的深加工,進而生產出更加精細、美觀、實用的衣飾原料和服裝產品。其服飾的區域性特征是;季節性強,冬裝多以牲畜的皮毛或經過不同程度深加工的毛織品為原料,夏裝多以棉布或毛織品為原料,制成寬松肥大、便于騎乘的以袍式為主的服裝。男女普遍穿戴鞋靴、襪、帽等。由于布帛等各種新式面料的輸入,顏色已呈現多樣化的趨勢,紅、黃、藍、綠、白、黑、紫等等,但一般牧民的冬裝仍多為無布面的光板白茬羊皮袍。服裝的制作工藝已較為精細,既講究保暖實用,又注重審美效果。

農耕經濟文化類型區幾乎包括了西南、中東南地區的所有民族和西北地區的維吾爾、土、東鄉、保安.、撤拉等民族以及東北的朝鮮族、滿族等。這一區域分布范圍廣,自然和社會條件復雜、差異較大,所以一般又分為山林刀耕火種型、山地耕牧型、山地耕獵型、丘陵稻作型、綠洲耕牧型、平原集約農耕型等六種類型。但它們又都有一個共同點,即大多都是通過對土地的直接耕作、投入,來產出和獲取更多更豐富的糧棉桑麻油等生活資料。農耕文化的特點,決定了這一區域諸民族制作服飾的原料已不再局限于動物的皮毛,而更多地采用自織、自染的棉麻土布為主要原料。適應農事活動和較為濕熱的氣候的需要,服裝和式樣也以單薄、短小、靈活的衣褲、衣裙型為主,式樣繁多,上多刺繡紋樣圖案,工藝性強,季節變化不大。顏色較為豐富,但早期由于多用自制的藍靛等染料染色,因而顏色多為青和藍色,或不經煮染而保留本白色。

這些農耕民族的服飾,還有一個有別于漁獵與畜牧民族的鮮明特點,即不注重鞋帽而偏重首飾,特別是南方農耕民族更為突出。大多數民族無論男女,多赤足行走或穿草鞋。帽子很少見,大多用青布、藍布包頭。但各種銀質、貝質、骨質、竹質、珠質、木質等質地的首飾卻非常普遍,如銀角、頭花、銀頭牌、簪子、耳環、項圈、頭圈、項鏈、手鐲等等。這種特點,是與南方溫熱的氣候、水田稻作的生活和豐富的物產資源密切相關的。

分享到:

上一篇: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民族性   下一篇: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時限性

返回首頁

更多>>相關文章

更多>>圖片文章

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性別與職業性
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時限性
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區域性
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民族性

精彩推薦

更多>>民族文化

中國的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國傳入的,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國際上占有...[詳細]

更多>>民族旅游

靈武恐龍化石群遺址位于寧東鎮磁窯堡煤礦南1公里處,距銀川市東南70公里。2005年4月至2006年11月...[詳細]
廣西容縣真武閣在城東繡江北岸,建于明萬歷元年(1573)。閣下有石臺,稱古經略臺。樓閣平面矩形...[詳細]

更多>>民族飲食

更多>>民族新聞

更多>>民族工藝

免费国产a片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