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時限性,包括歷史時限、季節時限、年齡時限、日常與節慶時限等,是指在不同的時間范疇內,各民族服飾文化具有不同的特點。
歷史時限,是指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由于生產力的發展、環境條件的改變或文化的變遷,導致服飾文化的變革。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不是靜止的、一成不變的,變化和運動才是永恒的。人類的服飾文化也是如此。前面我們已經提到,當人類與動物界分離、剛剛站立起來的時候,還只能披樹枝、掛樹葉或用草、樹皮、獸皮遮臍掩體,而到了石器時代,就已能簡單地捶打、揉制樹皮、獸皮了。隨著人類智能的提高、生產力的進步,各種纖維紡織品又應運而生了。在這個過程中,人類衣飾的穿著也從局部的遮掩、裝飾到整體的裝扮,從簡單的功利目的到既注重實用而又講究美觀的現代審美意識,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我國各民族的服飾,在民族形
成和發展的進程中,也同樣經歷了這種歷史性的變化,形成了各個不同歷史階段的特點。如滿族,17世紀以前還生活在東北邊疆地區,以漁獵采集為生。適應騎射生活的需要,男子都穿馬蹄袖袍褂,婦女穿寬大的直筒旗袍。入關以后,隨著騎射生活的逐漸廢弛,馬蹄袖袍子也失去了它原來的意義,馬蹄袖只保留在一些有身份的滿族上層人物的袍上。婦女的旗袍式樣,也由原來肥大逐漸變得窄瘦,袖口則由窄變肥,開衩從四面變為兩面。穿上它,更顯得爽身合體、輕盈秀美、端莊大方了。土家族,“土司時,男女服飾不分,皆為一式,頭裹刺花巾帕、衣裙盡繡花邊。”“男女垂髻,短衣跣足,以布勒額,喜斑斕服色。”清改土歸流以后,男子不再穿八幅羅裙和佩戴耳環首飾了,也不“編發”、“椎髻”,而是剃光頭了。
季節時限,是指隨著春夏秋冬—年四季的更迭,各民族服飾所呈現出的不同特點,這種特點在北方民族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蒙古族無論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長袍,春秋穿夾袍、夏季穿單袍、冬季穿皮袍或棉袍;游獵的鄂倫春人一年四季都穿狍、鹿皮袍。冬季的狍皮是絨毛,長而厚密,御寒性好,一般都做成冬裝,寒冷時穿用。夏季的狍皮為沙毛,毛質疏松,多制成春秋或夏裝,夏裝毛朝外穿,既涼爽又能防雨抗潮,還是狩獵的極好偽裝;維吾爾、烏孜別克、柯爾克孜、哈薩克、塔吉克、塔塔爾族婦女雖然一年四季都穿裙子,但也要隨季節的更替、冷暖的變換在裙子下面換穿單、夾、棉、毛或皮質長筒襪;南方民族服飾的季節性變化不大,但冬季也要穿得稍稍厚實一些。
年齡時限,是指各民族成員不同年齡段的服飾具有不同特點。這種特點主要表現在兒童階段、青年階段、老年階段的差異,尤其是未婚姑娘和已婚婦女之間的差別。朝鮮族婦女的服裝是由絲綢制作的短衣長裙,色彩艷麗、款式美觀,從裙子的長短可以明顯地區分年齡的大小口長及腳面的多是中年以上的婦女,短至膝蓋的多為年輕姑娘;西北回、撒拉、保安、東鄉族婦女戴蓋頭,少女戴綠色的,婚后生了小孩的婦女戴黑色的,老年人則戴白色的;普米族女性婚否,頭飾是一個鮮明的標志,未婚姑娘一般用雙層刺花的天藍色布包頭,外掛一根紅毛線,而已婚婦女則要用長三四米、寬六十多厘米的黑布包頭,且以包頭直徑越大、包得越圓為美,涼山、黔西一帶的彝族,未婚姑娘一般穿兩種顏色的裙子,已婚的則穿三四種顏色的裙子;云南元江哈尼族的糯美支系,女孩長到十歲左右時,頭上開始佩戴閃閃發光的銀泡小帽,腰束兩頭繡有花紋的箭頭形藍布褲帶,褲帶的兩頭垂于上衣后擺下的臀部處,花紋外露,表示少女天真無邪,拒絕接受小伙子的愛情。而到了十七、八歲。服飾就明顯地不同了,除了頭戴銀泡小帽外,還要在帽沿邊留有兩撮飄逸的流蘇,箭頭形的藍布褲帶頭上還要再加一種長約三十多厘米、由數十股藍色細布條制成的名為“批甲”的飾物,這就意味著姑娘已經長大了,正敞開著情懷,準備接受如意小伙子的愛情。有些民族,如納西族、基諾族、瑤族等的成丁禮,也是通過換裝來完成的。換裝,標志著他們已成年,可以進行社交活動。因此,成丁禮又稱“穿裙子禮”或“穿褲子禮”。
日常與節慶時限,是指各民族日常服飾與節日喜慶服飾的不同特點,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常服與盛裝的區別。各民族群眾在平日生活、生產勞動中,通常都穿著比較簡單、方便的服裝,而到了節日、婚禮等喜慶吉日往往就要穿戴上精工巧制、艷麗華美的衣服和各種裝飾品,以增添喜慶歡樂的氣氛,同時也展示一下各族婦女紡線織布、挑花刺繡的精巧手工藝技術和聰明才智,如黔東南的苗族,男子平日一般都穿黑色窄領對襟便衣,下穿黑色便褲,而逢喜慶時日,便要穿起長及膝的左衽長衫。婦女平日多著右衽花便衣,青年婦女的衣襟邊緣鑲有彩色花邊或繡有圖案,下著黑色及膝長裙或長褲。而節日、結婚時所穿的盛裝就異常華貴了,多上穿繡滿花紋圖案或綴滿銀片的交領衣,下著百褶裙,彩帶裙,還要佩戴上琳瑯滿目的各種銀飾品:銀帽、銀頭花、銀牛角、銀梳、銀簪、銀耳環、銀項圈、銀月牌、銀手鐲、銀戒指等,一個盛裝的苗族婦女,全身銀飾可達二三十斤;土家族婦女平日上山下田勞動,多穿白細麻布上衣,而節日盛裝和姑娘的嫁衣“露水衣”就相當艷麗了。
“露水衣”上為左衽大袖大擺上衣,下為八幅羅裙或褶褶裙,頭戴綴有銀寶花、鑲龍釘鳳的箍箍帽,再佩戴上各種銀飾,更顯得絢麗多姿、熠熠生輝了;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永仁等地的彝族還形成了專門的服飾節日一“賽裝節”(或稱“服裝節一),每到節日這一天(有的為農歷正月十五,有的為農歷三月二十八),到處洋溢著喜慶的氣氛,從六七歲的小女孩到六七十歲的老太太,全都穿戴上自已繡制的花帽、花衣、花圍腰、花褲、花鞋,成群結隊的來到村邊的斜坡地上:參加“賽裝”比美等活動。由各村代表組成的評委,還要給每個村隊和繡花能手評比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