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繡系明嘉靖三十八年松江府進士顧名世之子顧匯海之妾繆氏所創,是江南惟一以家族冠名的繡藝流派。顧名世次孫媳韓希孟善畫,在針法與色彩運用上獨具巧思,顯著提高了這種繡法的藝術品格,顧繡由此又稱“畫繡”。
據明代崇禎年間《松江縣志》記載:“顧繡,斗方作花鳥,香囊做(作)人物,刻劃精巧,為他郡所未有!
其特點主要有三:第一,半繡半繪,以補色、借色見長;第二,用料奇特;第三,運用中間色化暈。韓希孟以這種繡、畫結合的方法,窮數年心力摹繡宋元繪畫名跡八幅(冊頁),為世所重。明代松江畫派代表人物董其昌對顧繡極為贊賞,稱它“精工奪巧,同儕不能望其項背……人巧極天工,錯奇矣”。韓希孟創立“畫繡”階段是顧繡發展的初期,繡品多為家庭女紅,世稱“韓媛繡”,基本用于家藏或饋贈。
韓希孟之后,顧氏家道中落,逐漸倚賴女眷刺繡維持生計,并廣招女工,從此顧繡由家庭女紅轉向商品繡。顧名世的曾孫女顧蘭玉得繆、韓之親授,并將技藝傳承下去。據清代嘉慶年間《松江府志》記載,顧蘭玉“工針黹,設幔授徒,女弟子咸來就學,時人亦目之為顧繡。顧繡針法外傳,顧繡之名震溢天下”。清代道光年間,松江丁佩既精刺繡又通畫理,著《繡譜》,于顧繡“心知其妙而能言其所妙者”!昂笠苑滦д呓苑Q顧繡,繡品肆竟以顧繡相稱榜,凡蘇屬之繡幾無不以顧繡名矣!20世紀初,松江出現了松筠女子職校的顧繡班,現年近九旬的戴明教老人曾為該班學生,她是近半個世紀顧繡在松江的代表性傳承人,著有《顧繡針法初探》一書。
顧繡是民間繡藝與文人畫結合的產物,從業人員須具備傳統的書畫修養。正因如此,它很難普及,且制作費時耗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