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關壯族農民版畫創作始于上世紀70年代初,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和濃郁的民族文化氣息,起初只為自娛自樂而刻版畫的農民,怎么都沒想到,這些版畫竟然走出了云貴高原,走向了中國,走向了全世界。
當生活方式發生變化,當經濟實力慢慢增強,版畫自身的生存意識也會隨著誘惑有著或多或少的改變。那么農民版畫走向市場化,走向商業化,是必然的。
不管怎樣,必須認識到,馬關的版畫,不僅僅需要發展,更需要傳承和保護。
在云南的文山州馬關縣,那里土生土長的農民有一種特別的生活方式――刻版畫!拔覀儼滋煜碌馗苫,晚上就回家刻版畫”。這些從來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農民用心刻出來的版畫,每一筆都流淌出濃濃的生活氣息,也成為了最為原生態的藝術品。
起初只為自娛自樂而刻版畫的農民,怎么都沒想到,這些版畫竟然走出了云貴高原,走向了中國,走向了全世界。隨后,馬關版畫被譽為中國農民文化中的奇葩,而馬關縣也被賦予了“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的稱號。
版畫中,凝聚著壯族人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和邊陲小寨的淳樸至真,當世人發現這顆深山里的藝術明珠,驚嘆的同時,也心存感動!30多年了,我們不管遇到什么困難,從來沒有想過要放棄版畫創作!彼麄儾粌H僅是農民,更是藝術家,對藝術的不懈追求,讓人們動容。
近日,來自全世界的30多位版畫藝術家齊聚馬關,就是為他們心中神往的原生態版畫藝術而來。
馬關壯族農民版畫創作始于上世紀70年代初,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和濃郁的民族文化氣息,主題鮮明,風格獨特,藝術感染力較強,屬于黑白木刻版畫類。具有強烈的黑白對比,畫面單純、質樸,加上刀刻、造型藝術的特殊處理,經過畫稿、制版、印刷三個步驟創作而成。在刻法上分為陰刻、陽刻和陰陽混合刻三種類型。
簡單強烈的對比顏色加上原生態的題材背景,作為現代城市人回歸自然的新風尚,成為許多人居家的藝術品和收藏品。
自版畫誕生以來,壯族農民先后創作了3500多幅作品,其中25幅參加全國農民版畫展,35幅入選“大連市農民畫展”,30幅參加“云南省農民美術作品展”,121幅到過州里展出,一大批作品在參賽中獲獎。日本友人福田一郎看后,驚嘆中國農民版畫的魅力,還邀請了馬關農民版畫家王光耀等人帶著22幅作品,遠赴日本,參加展出,驚動了日本的畫界,稱贊中國云南馬關的農民版畫是真正有農民個性的美術作品。
改革開放以來,馬關版畫受到政府各級各部門的大力支持,先后投入了200余萬元資金扶持版畫的發展。2009年7月5日至7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對意大利進行國事訪問期間,馬關縣選送的《牛獅舞》、《鴨老爹》、《撈魚娃》等20多幅馬關農民版畫系列被國家外交部選定為國禮,以胡錦濤主席的名義贈與了意大利國家領導人。
清晨的馬關下著小雨,遠處的山嵐被云霧環繞著,若隱若現,仙境一般。近處的梯田里,嫩綠的秧苗上沾著水滴,三兩頭水牛,幾個耕作的身影。半個多小時的顛簸,我們來到了阿峨新寨。一個壯族世居的寨子。這里,是農民版畫的故鄉,有著106戶人家400多位村民的寨子,竟有上百名版畫創作者,最年長的有57歲,最小的只有8歲。
新寨村農民版畫起源于宗教儀式活動,文化歷史源遠流長。最初,村里的工匠們用木版印制符章、紙馬、紙錢等圖騰圖飾,后來又發展到印制壯族服飾圖案。由于壯族服飾別具特色,制作工藝精細復雜,長期以來就形成了“男人畫花、女人繡花”的風俗。上世紀初,為了減少謄印、剪紙樣、涂顏料等繁雜工序,聰明的壯家兒女想出了新辦法,即把繡樣畫在木板上刻好,繡花時再拿布在板上印出樣板。這樣不僅簡化了刺繡程序,而且還可在一個版上重復印制多張畫樣,提高了生產效率。這個聰明的主意,奠定了整個村的村民熱愛版畫創作的前提。因此當地人種植了很多核桃和冬瓜,因為此類的樹木,是制作版畫的上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