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先民由于分海路和陸路來到中國,定居以后,因地理環境和建筑材料有別,以及受中阿文化的影響,其清真寺的建筑結構和式樣豐富多彩。從建筑藝術風格看,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阿拉伯式風格;二是中國傳統的古典式建筑風格;三是阿拉伯式和中國傳統古典式建筑風格相結合的建筑。不管什么風格的建筑,都直接影響了回族清真寺的建筑藝術,充分表現了回族人民的聰明才智與建筑藝術風格,足以使人感到一種美的享受。
自唐、宋至元初六七百年間,我國回族修建的清真寺,基本上都保持阿拉伯式的建筑風格。20世紀80年代以來修復和重建的清真寺,大多也都采用了阿拉伯式建筑藝術風格。大殿頂脊多為半圓拱形,邦克樓為尖塔式。其內外裝飾更富有阿拉伯特色。
以懷念穆罕默德圣人取名的廣州懷圣寺(俗稱光塔寺),由光塔和寺院兩大部分組成,其造型特別優美,尤其是該寺光塔高達36米,塔表為圓形灰飾,遠望如光潔的銀筆,別致壯觀,直上蒼穹。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建造的泉州圣友寺,采用了中世紀阿拉伯普遍流行的建筑式樣,禮拜殿四壁為花崗石所砌,東西正門為尖拱形,西墻左右還有六個小壁龕,嵌有阿文石刻《古蘭經》警句。據記載,該寺原來大門也由花崗石砌筑,尖拱形門楣,門樓頂部有宣禮尖塔,明萬歷年間毀于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