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欄建筑起源

來源:本站原創 編輯:含羞草 發布時間:2012-01-10

百越民族地處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氣候溫和、雨水充沛、溫差小、濕度大。這里的早期居民根據自然地理環境和氣候特點,創造發明了最具有民族風格和特點的干欄式房屋建筑形式。

干欄,又稱麻欄、高欄、葛欄、閣欄等。干欄結構一般是指房屋建于平臺(托架)之上,平臺下以木柱構成底架,使房屋底面離開地面。早期的底架多采用打樁深埋柱的作法,秦漢時期也有采用以礫石墊基立柱的作法,即將木柱立于地面(基石)之上,不埋在柱洞或土中。其特點一是底部懸空;二是正脊的兩頭翹起,長屋檐;三是屋頂的結構作兩面坡式。

南方民族的干欄建筑,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考古報道,在浙江吳興縣的錢山漾,江蘇丹揚縣的春草河、吳江縣的梅堰,湖北圻春縣的毛家嘴,云南劍川的海門口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都商發現有屬于干欄建筑的柱洞遺址或木樁遺物。浙江余姚縣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第四文化層發現有很多屬于建筑物的遺跡,有“成行排列的木樁和大量的木梁、柱、地板等木板殘件,共有數千件之多”。有些梁柱留有卯榫遺跡?脊艑<艺J為,這是“干欄式木構長屋”的遺物。另外在廣東、廣西、湖南、四川、貴州等省區的漢墓出土的干欄式陶屋很多。云南境內青銅時代的干欄式銅屋模型的考古遺址有晉寧石寨山、江川李家山、祥云大波那等。劍川海門口和滇中、滇東南出土銅鼓文飾上,也刻鑄干欄圖象。出土于文山州的西漢銅鼓,有房頂鳥飾的干欄式房屋圖像。出土于文山州的西漢銅鼓,有房頂鳥飾的干欄式房屋圖像。晉寧石寨山三號古墓出土的干欄式銅屋模型特別典型。這座銅屋模型高9厘米,屋宇分上下一兩層,上層正中略向后,是長方 形的房舍,屋頂用細長棍交叉排列。除后面外,左右及前方三面有墻。屋舍左右兩端各立一根圓柱,柱頭又斜出一根支柱,柱子上掛一具牛頭,以顯示主人的財富。屋舍三面均有欄板,欄內形成走廊,下層正面有一架樓梯。從文物圖像看,此類房屋上層住人,下層養牛馬牲畜。

最早記載干欄的文獻是《魏書·僚傳》,其文說:僚者,蓋蠻之別種……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闌。干闌大小,隨其家口之數!啊侗笔贰、《通典》、《舊唐書》、《新唐書》、《太平御覽》、《太平環宇記》等也有記載。南宋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記載較為詳盡,他說:”民居苫茅為兩重側,謂之麻欄,上以自處,下蓄牛豕,棚上編竹為棧,不施椅桌床榻,惟有一牛皮為菌席,牛豕之穢,升聞棧罅,彼習慣之。亦以其地多虎狼,不如是,人畜俱不安,深廣居民,亦多如此;《嶺外代答》、《赤雅》的記載與此同。

有的學者認為南太平洋巴拉望島上的克諾伊族人所營造和居住的那種“樹上房屋”,大概就是早期干欄建筑的一種了。據報道,該族人在生產 生活中還很落后,他們衣著簡單,所有男女老少,上身皆裸露,下身女性僅披一裙,男性僅于陰部掛一小塊遮羞布。生產上,人們雖也學會了種植,但刀耕火種,產量極低,采集業和狩獵業在生活中仍居重要地位。他們以天然樹脂作照明,以蝸牛和蜂蛹為食,用擊石法取火。與此相適應的是住房簡單,他們為對付當地高溫多雨而潮濕的天氣和熱帶叢林中常有的蛇蟲之害,就簡單地在離地面約七八米高的樹杈上架木緝葉為棚,人們稱之;樹上房屋。

干欄建筑遺存廣泛分布在我國東南地區的浙江、江西、江蘇、廣東、廣西,中南地區的湖北、湖南,西南地區的云南、貴州、四川等省區的古代文化遺址、墓葬中。古代百越后裔后壯、傣、水、、侗、布儂等族,古代苗瑤后裔的苗、瑤和古代百濮后裔之佤、德昂、布朗等族,今天也居住干欄。從干欄式建筑的古代分布和現代民族居住情況看,這是我國南方許多民族普遍居住的一種建筑,非百越民族所專有。但是,從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遺址就發現干欄建筑遺存看,干欄式建筑當源于百越民族。

分享到:

上一篇:建筑文化資訊   下一篇:沒有了

返回首頁

更多>>相關文章

更多>>圖片文章

精彩推薦

更多>>民族文化

中國的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國傳入的,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國際上占有...[詳細]

更多>>民族旅游

靈武恐龍化石群遺址位于寧東鎮磁窯堡煤礦南1公里處,距銀川市東南70公里。2005年4月至2006年11月...[詳細]
廣西容縣真武閣在城東繡江北岸,建于明萬歷元年(1573)。閣下有石臺,稱古經略臺。樓閣平面矩形...[詳細]

更多>>民族飲食

更多>>民族新聞

更多>>民族工藝

免费国产a片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