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閩粵贛邊界客家地區的福建省武平縣,有個鄉鎮叫中山鎮,其中心區域的新城、老城、城中三個村莊,人不愈萬,方圓不過十里,卻聚居著100多個姓氏人家,并且自清朝以來一直延續至今。 這一文化奇觀,不僅與客家地區以聚族而居為特征的社區文化形成強烈反差,而且在全國各地鄉鎮也絕無僅有,因而備受海內外學術文化界的關注,并被譽為"客家百姓鎮"。
據當地人士介紹,中山鎮在歷史上居民姓氏最多時達108個, 至今仍尚存102個。其中城中村住家為302戶,人口1500余人,姓氏就有61個,平均每姓不及5戶。
中山鎮姓氏所以如此之多,與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及其衍生的歷史密切相關。武平縣位于閩粵贛三省結合部,貫穿武平的武溪河由中山出境南流廣東韓江入海。歷史上,武溪河是汀江之外閩西另一條溝通閩粵贛邊的主要河道,所以,中山自古就有"全汀門戶"之稱,從唐代閩西始置汀州到北宋武平開縣之初,中山一直是鎮、場、縣的治所。武平縣治遷平川(今武平縣城)后,明初還在中山設千戶所。因此,中山這一歷史,使其在明以前理所當然成為武平縣的中心,而此前流入武平的客家先民自然多聚居于此。這就決定了中山在歷史上一開始其居民就比武平其他地方繁雜。
更重要的是,中山在明初設千戶所時,因為這是一種軍事性質的設置,而軍籍人氏來自五湖四海,所以姓氏更為繁雜。據《武平縣志》和有關牒譜記載,當時遷來中山的軍籍姓氏可查者有35姓。其后清兵入閩,由于以明軍籍為代表的中山居民拒不降清,致使中山"自順治三年起至五年止,內奸作孽,陷城三次。"為加強防范,當時汀漳道張嶙然又命"巖營原職都司溫而嶂、張軫統帶鄉勇六百名移駐中山。"(楊宗昌(《武所分田碑記》)這600名鄉勇的到來,又給中山增加了一些姓氏;加上屠城后隨著當地社會的安定,有不少移民乘虛而入,這又使中山居民的姓氏進一步增加。
中山鎮的這一社會歷史現象,不僅使其贏得"客家百姓鎮"的稱號,而且在其他文化現象方面也表現得十分奇特。作為客家地區的一個小鎮,客家人尊宗敬祖、崇尚文教的觀念在中山有著深厚的根基。據考證,客家以追念祖先為目的而刻于門楣的姓氏堂號,在中山流傳有75種,鐫于廳堂門柱或逢年過節和遇喜慶貼在家門的堂聯則有500多對;而當地對于祖先建造的各種名勝古跡,如分別建于元、明、清的"迎恩門"、"相公塔"、"永安橋"等建筑,以及"九井十三燈"、"七鞭打虎"、"丹井溫泉"、"龍巖雨霽"等風景名勝,都加以很好保護。更奇特的是,由于中山居民不少祖先是軍籍人氏,因而形成一種獨特的軍家文化,如當地軍籍后裔中通行一種連附近居民都難以聽懂的"軍家話";而在古街中至今仍保留著當年只有駐軍及其家屬才能行走的褐紅色石板道。凡此種種,引發了不少海內外有關人士對中山百家姓鎮的極大興趣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