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鐵夫( 1901-1937),原名韓偉健,出生于朝鮮咸鏡南道洪原郡。1919年3月1日,朝鮮爆發了全國性反日獨立運動,李鐵夫領導愛國學生集會游行,在這次運動中初次顯露了李鐵夫的組織指揮才能,成為朝鮮青年學生獨立運動的主要負責人和青年領袖。同年4月,李鐵夫因日本警察通緝,流亡到中國上海,任《新韓獨立新聞》編輯。
1920年,李鐵夫離開上海,秘密潛入日本,在京都學醫。同年IO月,李鐵夫在東京組織秘密革命團體——共產主義研究會。不久,李鐵夫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3 1924年,李鐵夫早稻田大學畢業,回朝鮮任《東亞日報》記者。1926年加入朝鮮共產黨,同年被選為朝鮮共產黨中央委員。
1928年,李鐵夫再度流亡上海,與中國共產黨取得聯系,并于同年春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不久,他被派到華北地區。 1931年秋,李鐵夫任北平反帝同盟黨團書記。根據黨的指示,引導群眾進行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斗爭。自1932年起,李鐵夫先后任中共河北省委宣傳部長、組織部長.1935年5月,李鐵夫代表省委在北平出席反帝同盟黨團會議時不幸被捕,但他始終沒有暴露自己的身份和黨的秘密。經黨組織多方營救,于同年7月被保釋出獄:不久,受組織安排,到天津工作,并與天津文化總同盟黨團書記張秀巖結婚:當時,由于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影響,華北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對此,李鐵夫深感痛心,于1933年11月到1934年2月之間,先后撰寫了《關于黨內問題的幾點建議》《關于目前整頓組織的幾點意見》《關于官僚主義的嚴重性》《“左”傾機會主義的反動性》《黨內斗爭和自我批評》等10篇文章,闡明對王明“左”傾路線及其一系列方針政策的意見,并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黨在白區工作中存在的嚴重問題口這表現了李鐵夫光明磊落、無私無畏的高尚品德,但卻招來了一場反“鐵夫路線”、反“取消主義”的錯誤斗爭,使李鐵夫受到嚴重打擊。
1935年底,李鐵夫恢復了黨的組織關系,1936年春,被任命為中共天津市委書記。 1937年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和白區工作會議。李鐵夫作為白區代表參加了會議,受到了毛澤東同志的接見。 1937年7月,李鐵夫因傷寒病不幸逝世于延安橋兒溝休養所。毛澤東同志對鐵夫反對王明“左”傾錯誤給予高度評價。他說:“華北黨對于臨時中央的冒險路線曾有尖銳的反對意見,其領袖是李鐵夫同志。”1945年6月,中共中央為李鐵夫立了墓碑,碑文上寫道:“朝鮮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朝鮮共產黨中央委員,中共河北省委書記李鐵夫同志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