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彝族,但說起彝族到底有多少個支系,仍不敢妄言。有句彝諺說得好:天上的星星多,彝族的支系多。在云南,彝族的支系就有100多個,服飾更是燦若群星,數不勝數。
白倮是彝族的一個支系,用他們當地的話說,他們聚居在天高皇帝遠的偏遠地方,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的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縣和富寧縣交界的新寨和陳寨兩個村寨。白倮是他稱,他們自稱“木亞!,只有140多戶人家,800余人,這在彝族各支系中,人口恐怕算是最少的了。
通往倮寨的碎石路正在修建,我們只好沿著林間小道步行。天色尚早,小路兩邊林深樹茂,濃霧滾滾,真讓人有些分不清是在林中走,還是在霧里行。接近倮寨時,漸漸有光線射進林中,人和樹都變得斑駁一片。這時,我注意到周圍的大樹下竟都攔腰拴著竹筒,有的樹根處還插著石頭。前來迎接我們的村長解釋說,竹筒里裝的是小孩的胞衣,長輩們把胞衣拴在樹上,是希望小孩和樹木共同茁壯成長。每年農歷八月,村民們都要帶上大公雞敬獻樹神,以求平安,直到死時,才把大樹伐下,用做裝殮。大樹被人為地賦予了靈魂,人們的行為受“人活樹活”的觀念支配,這就難怪在文山州喀斯特地貌環境中,白倮寨的植被為何仍然郁郁蔥蔥了。
白倮寨在晨炊的霧幔中寧靜而又安詳,據村長介紹:白倮人的先民原是昆侖山下的游牧民族,由于戰亂紛爭,不得不逐漸南移,大約在清朝初年遷入文山州富寧縣的木秧,清朝中葉遷入麻栗坡縣。
才進寨子,就看到一些早起的農婦正在紡線織布。來倮寨之前,就知道白倮人的服飾很受外國人的歡迎,此次到寨中尋訪,才知道受歡迎的原因得益于服飾制作過程中,工藝的復雜和圖案的精美。與其他地區的彝族擅長刺繡不同,白倮人的服飾是蠟染的。從種棉花到紡線、織布、蠟染、縫制、成衣,全部都是純手工操作。其中,蠟染最為復雜,也是最重要的環節,一套衣服美觀與否,主要靠它決定。白倮人的服飾色彩素雅,圖案多為太陽和魚鱗兩種,不僅美觀,而且非常獨特。整套衣服,加上銀項圈、手鐲、戒指、百家鎖等飾品,能賣1000元至2000元左右。隨著旅游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外地人來到這個遙遠的山寨,買走成批的服裝。制衣雖是小產業,卻帶動了一方的經濟。
我們在村中住了兩天之后,逢農歷的第一個屬龍日。這一天,白倮人要過一年之中最為盛大的節日——蕎菜節。據說很多年前,幾粒蕎菜種救活了整個寨子的白倮人,人們感念蕎菜的救命之恩,將蕎菜節世世代代沿襲下來。
蕎菜節的節期為兩天,頭天一大早,村民們便換上新衣,集聚在村里最大的院中敲鑼鳴铓,載歌載舞,既表達對蕎神的尊敬,又告慰遠古的先民。中午時分,人們在德高望重的畢摩主持下,將神物銅鼓請出,敲響銅鼓之后,人們圍鼓狂歡,意在借助銅鼓的神威,消災避難,祈求豐年;顒右恢背掷m到午夜,余興未盡的人們才漸漸散去。
第二天早上,畢摩和寨中有威望的長輩前往村外的蕎菜地,殺雞看卦,占卜來年吉兇。之后,畢摩念頌蕎魂經,眾人齊聲喊叫,以求喚回蕎魂;氐酱逯,各家以最隆重的禮儀,將蕎魂請到神位上,然后開始祭祖宗,祭蕎魂。入夜,人們跳著歡快的蕎菜舞沖向西、南、北三個方向,伴隨著大幅度的擺動,口中發出“哩哩”的喊叫聲。舞到村邊時,每人折下兩支樹枝,從村頭開始,向每家糧倉扔一支,意為祝各家來年糧倉豐盛。往日寂靜的山寨,徹夜地喧鬧著,直到次日拂曉時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