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社會經濟

來源:本站原創 編輯:hzf 發布時間:2013-08-02

彝族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諾蘇、納蘇、羅武、米撒潑、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稱。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貴州三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北部。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區有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貴州畢節地區和六盤水地區。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彝族人口數為7762286。彝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分為6個方言。原有一種表意文字,史稱囊文,也有人認為它是音節文字;1975年制定四川《彝文規范試行方案》,確定819個規范彝字,并開始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推行使用。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長期發展過程中與西南土著部落不斷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國西北河湟地區的古羌人,開始向四面發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國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為單位,在祖國的西南地區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書中常出現的所謂“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勞浸”、“靡莫”等部族。當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時,西南地區已有與其先后到達的兩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后,他們了百濮、百越長期相處、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晉以后,昆明人與焚(濮)的融合發展為對僚人的融合。漢至六朝,漢文史籍把云南東部、貴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稱為叟人,有時則以叟、濮并列。

隋唐以來,彝族先民地區有烏蠻與白蠻的分化,烏蠻系由昆明部落發展而成,白蠻系以叟、濮為主體,并與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長期形成與發展中,活動范圍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貴州三省腹心地帶及廣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區應是三省毗連的廣大地區。

彝族歷史上一個重要特征,是長時期保持著奴隸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紀的西漢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會已出現游牧部落與定居農業部落的分化。東漢至魏晉時期,各彝族先民地區繼續分化出一批叟帥、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礎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從原始部落向奴隸占有制度的過渡。

8世紀30年代,蒙舍詔統一六詔,云南彝族、白族先民聯合各族上層建立了南詔奴隸制政權,統治中心在今云南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帶,統治范圍達到今云南東部、貴州西部與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區。

南詔奴隸制王朝曾長期統治彝族先民地區,不能不對當地奴隸制的存在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唐天復二年(902),南詔奴隸制王朝的覆滅,不意味著彝族先民地區奴隸制隨之消亡。兩宋300多年中,戎(宜賓)、瀘(瀘縣)、黎(漢原)3州的彝族先民,處在宋王朝與大理政權的相互爭取之中,出現了奴隸制經濟相對繁榮的局面。與之相配合,奴隸制生產關系出現了強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況。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騎兵自四川分三道進攻云南,經彝族地區,促使處于分裂狀態的各彝族地區出現比較松散的反蒙古聯合,開始統一于羅羅族稱之下。與之相對應,蒙古貴族加強了對各地彝族茲莫即土長的爭取工作,發展為在部分邊疆民族地區分封各族首領世襲官職以統治當地人民的土司制度。自1263~1287年,相繼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寧等地設立彝族土司。

明代276年間,地跨云、貴、川三省的水西(大方),烏撤(威寧)、烏蒙(昭通)、芒部(鎮雄)、東川(會澤)、永寧(敘永)、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茲莫)連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著基本上相同的奴隸制度,與低下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各彝族地區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土司及黑骨、白骨與家奴3個等級。在上述等級關系的基礎上,明代水西、建昌、烏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隸制的上層建筑。

康熙、雍正年間,清王朝在彝族地區推行“改土歸流”,給土司、土目、奴隸主勢力以沉重打擊。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部分地區比較迅速地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

新中國成立前,包括云南大部、貴州部分以及廣西的全部彝族地區,以土地個體私有為基礎的封建地主經濟早已占著絕對統治的地位,實物地租是地主對佃農最主要的剝削方式。此外,對佃農一般還進行額外勞役剝削,雇工與高利貸剝削也十分普遍。部分地區由于某種歷史原因,土司仍得到保存,或在“改土歸流”時保全了大量的土目與中小奴隸主,因而向封建制過渡的時期較長。如在乾隆初年,貴州威寧地區的彝族群眾仍然“半為夷目家奴”。及至建國以前,所屬百姓仍然保留某些農奴的特點,奴隸主的剝削雖以實物地租為主,仍不同程度地殘存著奴隸制的痕跡。云南武定、祿勸以及紅河南岸等地當時也保存不少大小彝族土司,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地主經濟已有取代領主經濟的發展趨勢。

農業是廣大彝族地區的主要經濟部門,農作物主要有玉米、蕎麥、土豆、小麥、水稻、大麥、燕麥、元根等。農具主要有犁、耙、條鋤與板鋤。在高原地區,人口稀少,牧草豐富,適宜于畜牧業的發展,主要牧養牛、馬、豬、羊等。山地森林資源、山貨資源十分豐富。河流湖泊中有各種魚類和水產。狩獵,采集藥材、木耳,捕魚等成為群眾經濟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手工業基本上作為家庭副業而存在,主要采取定期趕集的形式進行商品交換。

彝族的社會生產力長期處于落后狀態,自給自足的經濟占主導地位。商品經濟極不發達,尤其是在聚居區內一直保持著“以物易物’’的交換形式,僅用少量的牲畜、糧食、山貨去換取針、線、鹽之類的生活必需品!皭u于經商’’的觀念一直統治著人們的思想,在彝族人民的觀念中,牛羊是最有價值的東西,是衡量貧富的標準,也是衡量一個人(或一家人)能干與不能干、強與弱的標準。擁有百頭牛羊是一般彝人的追求目標。

新中國成立后,彝族人民經過40多年的開發建設,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發展。目前已經建起了鋼材、生鐵、煤碳、采礦、發電、伐木、化肥、農機、食品加工等輕、重工業部門,形成了一支本民族的產業隊伍。云南個舊的云錫公司,已成為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的一個重要企業,貴州西部的六盤水特區,已發展成為著名的煤炭工業基地,四川渡口也成為著名的新興鋼鐵工業城市。交通運輸也得到了較大改善,各地普遍修建了公路,成昆、貴昆鐵路干線也通過了彝族地區。政府還在各地設立了一些貿易機構和集市,使商品經濟有了較大發展。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經濟上實行搞活的政策,彝族的城鄉商品經濟有了飛躍發展,彝人中建企業、經商者逐年增多,落后的自然經濟正受到嚴重沖擊。

分享到:

上一篇:少女的成人禮 獨一無二的瑤族文化“舞火狗”   下一篇:壯族的社會經濟

返回首頁

更多>>相關文章

更多>>圖片文章

白倮寨里不一樣的彝族風情
體驗苗族特色風俗
無量山宴席間的靚麗風景
錦繡瑤山風情瑤寨

精彩推薦

更多>>民族文化

中國的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國傳入的,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國際上占有...[詳細]

更多>>民族旅游

靈武恐龍化石群遺址位于寧東鎮磁窯堡煤礦南1公里處,距銀川市東南70公里。2005年4月至2006年11月...[詳細]
廣西容縣真武閣在城東繡江北岸,建于明萬歷元年(1573)。閣下有石臺,稱古經略臺。樓閣平面矩形...[詳細]

更多>>民族飲食

更多>>民族新聞

更多>>民族工藝

免费国产a片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