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間歌詩

來源:本站原創 編輯:盼 發布時間:2014-05-27

河間市地處河北省中南部的冀中平原腹地,因位于滹沱、中堡二河之間而得名(另一說為九河之間)。

《詩經》十五國風是先秦口頭文學的經典代表之一。初傳《詩》多家,魯、齊、韓三家《詩》失傳,只有《毛詩》一家傳下來。毛詩由毛亨、毛萇叔侄二人傳于世間,其發祥地就在今河北省河間市。秦始皇焚書坑儒,諸家經典多遭焚毀,荀子的弟子毛亨來到河間國武垣縣(即現在的河間市)隱居。他在整理古文《詩經》的基礎上,開始作《詩經詁訓傳》。在《詩經》傳播的同時,河間出現了歌詩。據載,“河間歌詩”起源于漢,歷代相習。至今河間還流傳著用古韻吟唱的《詩經》中的《關雎》、《蓼莪》等民歌。

河間歌詩是漢代以來民間口頭文學的杰出代表,河間詩經村等村落一直保留著吟唱《詩經》的“活態”文化。河間歌詩是一種古老的集民間文學、音樂于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是《詩經》以口頭形式在民間千百年來傳承不斷的獨特載體,也是當代《詩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河間的《詩經》文化主要表現為:1.歌詩的出現和流傳;2.在《詩經》傳播過程中,衍生出了相關的歷史人物傳說和一些村名,形成地名文化;3.元代修建的毛公書院曾培養出不少人才,留下了與《詩經》相關的歷代詩、文、頌、聯及碑刻;4.在當地形成了愛詩、寫詩、研究詩的悠久傳統和濃厚文化氛圍,出現了詩人群體。

河間既是《毛詩》的發祥地,又是《詩經》文化的傳授研究之處。一代又一代的《詩經》學者為《詩經》文化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自漢“古歌”到明代裘本固一直在傳唱“河間歌詩”,傳承脈絡清楚。但如今傳承人年事已高,難以為繼,亟待搶救、保護。

分享到:

上一篇:苗族古歌   下一篇:沒有了

返回首頁

更多>>相關文章

更多>>圖片文章

京族民間文學
淺談口頭傳承形式所延續的藏族文

精彩推薦

更多>>民族文化

中國的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國傳入的,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國際上占有...[詳細]

更多>>民族旅游

靈武恐龍化石群遺址位于寧東鎮磁窯堡煤礦南1公里處,距銀川市東南70公里。2005年4月至2006年11月...[詳細]
廣西容縣真武閣在城東繡江北岸,建于明萬歷元年(1573)。閣下有石臺,稱古經略臺。樓閣平面矩形...[詳細]

更多>>民族飲食

更多>>民族新聞

更多>>民族工藝

免费国产a片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