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的許多文學作品是京、漢或京、壯文化交流的產物。如京族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品《董永與劉姑娘》、《米碎姐和糠妹》等,顯然是分別受到漢族的《董永傳說》的深刻影響,進行再創作加工而成的。此外,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蘇軾的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都被譯成京語,用京族民歌曲調演唱。京族文學史上的珍品——《金仲與阿翹》,則是京漢文學交流、各種文體不斷演化的結晶。它歷經中國歷史事件→中國史學家的史書記載(編年體和紀事本末體)→中國作家文學(漢語古文短篇小說→漢語話本短篇小說→漢語話本長篇小說)→越南作家文學(越語六八體敘事長詩)→京族民間長歌與故事(京語演唱、講述和漢語粵方言講述)的演變軌跡,成功地以徐海和王翠翹的故事為原型,講述了他們悲歡離合的動人故事。
京族民間文學的演進同時代的發展息息相關。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京族社會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各種矛盾的沖突日益加深!稘O工苦歌》、《十難歌》、《杜光輝的傳說》和以計叔為中心的一系列機智人物故事,從不同的側面反映紛繁復雜的近現代京族社會現實。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京族民間涌現出不少頗具才華的民間歌手,他們都能緣事而發,即興編唱,歌唱豐富多采的社會生活,反映五光十色的世態人情,抒發委婉曲折的民族精神。1980年以后,京族傳統的民間文學得到了系統、全面的搜集、翻譯、整理和出版,如《京族民間故事選》、《京族民歌選》,還有其他許多作品被收進各種民間文學選本中。
京族的詩歌創作,植根于京族民間文化的沃土,深深打上了民族民間藝術的烙印。許多詩作,或取材于民間素材,或直接采用民歌的表現手法,洋溢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滲透著南方海濱文化的韻味。京族詩人蘇維光的《維光苦情歌》、《擲木葉》、《石花》,潘恒濟、莫振芳合作的《斬龍傳》,張永東的《夏雨》等詩作,都在京族詩歌史上占據一定的地位。
民間文學是京族文字的主體。其文體格局主要包括:敘事體的海島傳說、動植物故事、生活故事、幻想故事、民間寓言,韻文體的海歌、唱哈詞、婚禮歌、情歌、民間敘事歌、生活苦歌、兒歌等。京族人民所傳承的民間文學,一方面呈現出作為中華民族一個成員所擁有的彼此相協調的價值觀念、道德準則和審美崇尚;另一方面,京族文學又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扼蛤軐④姟、《杜光輝和故事》、《三島傳說》、《白牛魚的故事》、《海龍王開大會》、《海白鱔和長頸鶴》、《山欖探!返葌髡f故事都洋溢著濃郁的海洋文化氣息,生動地反映了京族人民對大自然的認識,充分體現了京族剛毅頑強的民族精神和懲惡揚善的文學傳統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