坨坨肉是小涼山彝族人民吃肉食的基本制作方法。在制作上,不論豬、牛、羊,宰殺后均連骨帶肉切成如拳頭船大小的塊塊,用清水煮至八成熟,便撈入簸箕內,撒上鹽巴來回簸蕩,使鹽滲入即可食用。吃時除放鹽外,不放任何佐料,也不用碗筷,直接用手取而食之。吃時佐以小涼山土法腌制的一種干酸菜湯(有克油腥的作用),將砣砣肉抓在手上,邊啃邊嚼,由于這種肉做法特別,又不是很肥,吃起來越嚼越香,越吃越胃口開。坨坨肉制作的訣竅是掌握適當的火候,火候不到不熟,過遲肉綿。彝族制作的坨坨肉,既鮮又香,別有風味,特別是選用四五斤重的仔豬肉制成,更是清脆可口,是他們用來待客的佳品。所以,砣砣肉如今已成為小涼山的一道很有名氣的風味菜。
彝家人吃肉常以吃大塊肉為快。涼山的彝家人都喜歡將牛肉、羊肉、豬肉砍成拳頭大上的坨坨塊狀(彝族人認為肉越大坨代表主人越好客),再用清水煮熟后食用。彝家有這樣的飲食習俗,大凡有客人到來,主人須讓砧板(指宰殺牛、羊、豬等專用的大菜板)沾血,現殺牲畜待客方為好客的表現。最尊貴的客人來臨,以打牛(即殺牛不用刀,以斧背擊其頭部而斃之,故稱為“打!)待之為最尊敬,殺羊、豬、雞等順序逐步次之。在他們的飲食觀念中認為,請客人吃飯,用野生動物肉款待,不為請客招待,只屬吃便飯。招待貴客時,打牛宰羊的主人須以牛、羊板(牛、羊肩骨成扇狀有許多瘦肉都分)敬贈客人;殺豬者須以半邊豬頭贈送客人;殺雞者就餐時以雞頭敬客(當眾食之)?腿怂门、羊板,半邊頭等可以帶回去,也可由客人轉贈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