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珍珠圓子是仡佬族人嫁娶、壽辰、宴客酬賓的一道特色壓桌佳肴。
仡佬珍珠圓的由來:相傳遠在夏商時期,世居貴州務川上帶的仡佬族先民在大青洞、木悠場一帶拓荒創業。當時有人相傳可用朱砂煉制長生不死仙丹,有一戶人家在拓荒創業中,發現了丹砂(即朱砂),就在當地挖掘丹礦,世代經營,天長日久,成了當地首富。也專程向商湯王及周武王獻過“丹砂”。周武王正在尋求長生不死藥,讓人用丹砂煉制長生不死仙丹,并要務川年年向朝廷進貢朱砂,這戶人家主人因此被周武王賜封為“寶王”。
仡佬族后人為紀念先祖寶王,在當地修建寶王廟(廟基至今尚存)。在仡佬族人的飲食習慣中住壩區的仡佬族以大米、玉米、小麥為主食。住高山的以玉米、高梁、薯類和蕎麥為主食。而糯米則是各地仡佬族的節日食品,做成糯米肉圓、糍粑、粽子、湯圓等。糯米肉圓即為各地祭祖的主要祭品。在以后的生活當中,不論掘洞挖砂還是逢年過節,都要用糯米烹制珍珠圓子祭奠先祖寶王,以喻“事興如珍寶,家和似月圓”。后來仡佬族珍珠圓子也逐漸演變為嫁娶、壽辰、宴客酬賓的特色壓桌佳肴。
仡佬珍珠圓的制作方法:將豬肉(肥三瘦七)剁成肉末,加食鹽、淀粉、姜末、蔥花、蒜泥、花椒粉、小茴香粉、蛋清、料酒拌勻,制成肉丸;糯米淘洗干凈放入溫水中泡12小時后撈起濾干水分,均勻地包裹在肉丸上,上籠蒸熟并稍加點綴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