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集中分布的廣大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這里山巒重疊,江河縱橫,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自然植被繁茂,植、動、礦物藥資源十分豐富,歷來是我國藥材主要產區。數千年來各兄弟民族在這些地區生息耕耘,并在與疾病作斗爭的漫長歷史中創造了豐富的醫藥理論知識和臨床經驗,成為我國傳統醫藥的組成部分。由于過去苗族無文字,所用藥物的種類、名稱及藥用經驗等僅靠口傳腦記,有的藥物或散載于漢文抄本及古本草中,因此無苗醫藥的專書著述。1949年之后,通過對苗族聚居地區的醫藥進行廣泛地調查、整理工作,苗族藥物開始載入全國或地方性的專著。如:《中國民族藥物志》第一卷(1984年)收載苗藥40種;第二卷(1990年)收載苗藥30種;《苗族藥物集》(1988年)收載苗藥163種;《貴州少數民族藥物集》(1989年)收載苗藥91種;《苗族醫藥學》(1992年)收載苗藥340種。其他還有湖南、云南、廣西等省區所出版的有關書籍和發表的學術論文中都包括了不少苗藥。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常見的藥可達1500種之多,常用的約200種。
苗族聚居的山區藥物資源種類之多、產量之大、品質之好,是許多平壩地區所不能及。如:貴州主要出口的藥材茯苓、天麻、桔梗、半夏、南星、首烏、黃精、鉤藤、杜仲等,許多主產于幾個苗族聚居的自治州。僅茯苓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年產量就達7692.9公擔;黃柏年產量達6706公斤,吳萸達22.8公擔,桔梗年產量達171384公斤。僅天麻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年產量就達1萬公斤。其他產量大的藥材亦很多。從各地民間眾多的藥市盛況也可充分表現出苗藥資源的豐富性,有的藥市有大小攤位數十至數百個,上市各類野生(少數家種)鮮、干藥材幾十至幾百種。最常見的藥材如:各種血藤、鐵筷子、百金條、白龍須、藍布正、地星宿、果上葉、黑骨藤、飛龍掌血、草烏、大風藤、八爪金、淫羊藿、海金沙、透骨香、白及、金櫻子、徐長卿、仙鶴草、田基黃等等。另有部分珍稀品種如八角蓮、九月生、金鐵鎖、一支箭、仙桃草、穿山甲、和氣草、菌靈芝等在藥市上也偶有出售。
苗藥主要分布于苗族聚居的苗嶺山脈、烏蒙山脈、武陵山脈、鄂西山地、大苗山脈及海南山地等廣大地區。由于各地區緯度、海拔高度、地理環境、用藥習慣的不同,各類藥物分布有差異,有的種類如:見血飛、十大功勞、魚腥草、銀花、虎杖、桔梗、續斷、草烏、天南星、苦參、白茅根、土大黃等幾乎各地都有分布,而有的種類如:艾納香、馬檳榔、金鐵鎖、粗榧、松蘿、通關藤、滇丹參、藜蘆、松葉蕨、扁擔藤、紫金蓮、白花蛇舌草等等僅限于某些地區和一定的海拔高度才有分布。
近年來,在我國苗族聚居的廣大地區建立了不少的藥材種植生產基地,大力開發常用的藥材如:天麻、杜仲、厚樸、黃柏、茯苓、梔子、木瓜、烏梅、桔梗、石斛、天冬等的人工載培。
隨著我國醫藥工業的發展和醫藥衛生保健事業水平的提高,豐富的苗藥資源逐步得到開發,有的作為成藥、保健品、化妝品等的原料;有的已進入民族地區醫院供配方用藥。近年來,從苗族聚居地區大量收購的三顆針、刺梨、雷公藤、落新婦、山烏龜、黃山藥、苦丁茶、絞股藍、苦金盆、銀杏葉、紅豆杉等多種藥材,已被開發研制成新藥或保健品投放市場。有的省區還對部分苗族民間有效方劑進行了發掘、篩選、整理工作,一部分確有開發價值的成方制劑已被收入《民族藥地方標準》中。即使如此,苗藥中還有十分豐富的野生資源有待進一步有計劃地開發利用,以造福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