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維醫學在其理論的指導下確立了一整套較為嚴謹的臨床醫療體系,其中主要有診斷、治療的方法及原理,臨床用藥的方法與原則等。
常見癥狀維醫對常見癥狀的認識一般概括為以下23種。
發熱。維醫認為人體所需的熱量是在人體自然力的支配下,以膽液質和血液質的形式不斷產生、消耗和補充,并將多馀的熱量通過皮膚、肺和體液(如黏液質和膽液質)等途徑自行調節,以維持體內熱量的平衡。如果體內調節機能出現障礙,體內熱量過多就會引起發熱。發熱分為每日性發熱、體液性發熱(膽液質性發熱、血液質性發熱、黏液質性發熱、膽液質性發熱)、消瘦性發熱和感染性發熱等。
疼痛。為體內寒性(黏液質或黑膽質)旺盛使神經受寒,或熱性(膽液質或血液質)旺盛使神經受熱,神經受壓迫,外傷,炎癥和毒性物的刺激等原因而引起的癥狀。引起疼痛的病種很多,診斷時要根據疼痛的部位、性質、程度,疼痛發作和持續的時間,疼痛的放射和轉移以及疼痛的減輕和加重的誘因等進行鑒別診斷。
呼吸困難。呼吸困難分為非危險性異常呼吸、危險性異常呼吸和喘氣性呼吸三類。非危險性異常呼吸分為大呼吸、小呼吸、用力呼吸、長呼吸、短呼吸、快呼吸、慢呼吸、相繼性呼吸、先後呼吸、熱呼吸、冷呼吸、連續性呼吸、震顫性呼吸、嗅呼吸、窒息性呼吸、非情愿性呼吸、微弱呼吸、鼻翼性呼吸等18種。危險性異常呼吸分為節律失調異常呼吸、潮式呼吸、一側肺呼吸、困難的呼吸、蹲坐式呼吸等五種。喘氣性呼吸困難分為傷風感冒性喘氣、炎癥性喘氣、心源性喘氣、氣性喘氣、干燥性喘氣、寒性喘氣和異常體液性喘氣等七種。
咳嗽。根據咳嗽的病因、特點和處理的不同,分為氣質失調性咳喘、炎癥性咳嗽、心源性咳嗽、環境污染性咳嗽等多種。氣質失調性咳嗽分為非體液性和體液性咳嗽兩大類。根據咳嗽的性質又分為乾性咳嗽、濕性咳嗽、定期咳嗽、非定期咳嗽、有聲咳嗽、無聲(嘶啞性)咳嗽等。
咯血。系指咳嗽時排出呼吸道及肺部的出血。它是在呼吸道和肺內疾病的影響下血管壁受到損害,血管撮住力減弱,排泄力增強而引起的癥狀。
心悸;颊咦约焊杏X心跳或心慌,并伴有心前區不適和喘氣。心悸分為氣質失調性心悸、心源性心悸和體弱性心悸三大類。氣質失調性心悸又分為非體液性和體液性兩種。
水腫。分為全身性水腫和局部性水腫兩大類。前者又分為心源性水腫、腎源性水腫、肝源性水腫、肌肉性水腫、妊娠性水腫和月經性水腫等。
惡心嘔吐。是由于胃的非體液性或體液性氣質失調,撮住力減弱,排泄力增強或腦部疾患和變質飲食的刺激而引起的。嘔吐分為胃源性和腦源性兩類。前者先惡心後嘔吐﹔後者先頭痛後嘔吐。胃源性嘔吐的性質與注入胃內的體液類型和食物有關。
嘔血。系指嘔吐時排出食道和胃內的出血。其病因是血液質旺盛,血液質稀釋,食道和胃壁血管撮住力減弱,排泄力增強,血管壁有毒性炎癥以及潰瘍和癌癥等。
吞咽困難。分為氣質失調性吞咽困難、精神失調性吞咽困難和體液性吞咽困難三種。氣質失調性吞咽困難分為熱性的和寒性的兩種。氣質失調也可能為全身性或局部性。氣質失調性吞咽困難與咽部或食道的異常有關。精神失調性吞咽困難與精神力的過強有關。前者咽部或食道痙攣,後者咽部或食道麻痹。體液性吞咽困難系指咽部或食道因炎癥、潰瘍、疤痕或腫瘤而造成狹窄。氣質失調性和精[FS:PAGE]神失調性吞咽困難是暫時性的,體液性吞咽困難是進行性的。
腹瀉。表現為糞便稀薄且排泄次數增多。腹瀉分為胃源性腹瀉、肝源性腹瀉和腸源性腹瀉三大類。胃源性腹瀉分為非體液胃源性寒性腹瀉、體液性胃源性寒性腹瀉、胃黏膜脫落性腹瀉、異常腦源性胃源性腹瀉和胃源性食物性腹瀉五種。肝源性腹瀉分為肝源性膿性腹瀉和肝源性肉水樣腹瀉兩種。腸源性腹瀉分為腸源性血性腹瀉、腸源性膿性腹瀉、腸源性體液性腹瀉三種。其中腸源性血性腹瀉分為腸黏膜脫落性出血性腹瀉、腸黏膜鹽堿體液性脫落出血性腹瀉、腸黏膜膽液質性脫落出血性腹瀉、乾便性腸黏膜脫落性出血性腹瀉、毒物(藥)性腸黏膜脫落性腹瀉和腸黏膜腐爛性出血性腹瀉等。
便血。系指排便時排出消化道內的出血。消化道的潰瘍、結核、癌癥、息肉,某些傳染病的危象期,消化道黏膜血管腐爛、損傷等均可造成消化道內出血。若屬上消化道少量出血則糞便黑硬,若出血量大則糞便黑并稀﹔若屬下消化道出血則糞便呈暗紅或深紅色﹔若屬直腸或肛腔出血則糞便可見鮮紅血并且便後肛門滴流。
腹脹。系指胃腸腔內積氣過多。其原因是胃腸內第一消化或肝內第二消化受到障礙,腸的寒性氣質增高,腸內膽液質不足,支配胃腸的精神力減弱或增強。需多食大麥、扁豆、南瓜、牛肉和山羊肉等食物。
腹水。系指腹腔內積水過多。腹水分為肝源性腹水、心源性腹水、腎源性腹水、腹膜炎癥性腹水、肝脾等臟器受傷性水腫和癌癥性腹水等。
面色蒼白。分為貧血性蒼白和精神性蒼白兩種。貧血由慢性或急性失血或造血功能障礙所致。造血功能障礙與缺乏營養、自然力減弱,或消化障礙、自然熱降低、脾功能紊亂、體內消耗性疾病或肝和骨髓的造血功能紊亂等因素有關。精神性蒼白是暫時性的。
黃疸。表現為全身皮膚和眼白發黃。黃疸分為淺黃疸和深(黑)黃疸兩種。前者由血液中過多混入膽液質所致,見于肝熱旺盛、肝炎、肝硬化、肝癌、膽管阻塞和全身性傳染病的危象期等。深(黑)黃疸除了有淺黃疸的病因外,還有脾胃之間膽液質的通道出現阻塞,膽液質旺盛、膽液質過多混入血液中,脾臟膽液質的吸收力和撮住力減弱等。
小便異常。包括尿痛、排尿次數增多或減少、尿量增多或減少、少尿或無尿、排尿困難、尿失禁、血尿和尿混濁等。
眩暈。表現為站立時感到眼前發黑及周圍的東西旋轉。前者系供應腦的新鮮空氣突然不足,陳舊性氣體暫時增多而擋住視網膜所致。後者系胃內異常氣體上升到腦而影響視力所致。眩暈分為血液質性、膽液質性、黏液質性、非體液熱性或寒性、中暑性、損傷性、饑餓性、腦病性、貧血性和體位性眩暈等。
食欲不振。人的食欲與全身和消化系統器官的氣質、體液平衡、三大力,人體素質、消化、感應力,精神因素和環境等因素關系很大。不想進食稱作食欲減退﹔既無饑餓感,又不想進食稱作食欲不振。
失眠。造成失眠的原因是全身和腦的氣質異常,腦內乾熱或乾寒性增高,鹽堿性黏液質侵占腦組織,精神狀況和消化功能異常,胃內產生的異常氣體上升至腦部,精神疲勞,疼痛或瘙癢刺激和饑餓等。
癱瘓和麻痹。表現為全身或半身或身體某一部位的感覺和運動同時受到障礙。只有感覺障礙稱為麻痹。其原因是腦、神經和肌腱的濕寒性旺盛,感覺力和運動力減弱,腦和神經以及肌腱萎縮,腦阻塞以及腦、脊髓和神經損傷、被壓迫等。
精神和神志異常。系精神力異常的一種表現。如精神緊張、精神低落、神志迷糊、神志不清和昏迷等。
瘙癢。系由已變質的血液質、膽液質和鹽堿性黏液質等刺激皮膚的神經,或皮膚不潔導致毛孔阻塞等而引起。
檢查疾病的方法維醫檢查疾病的方法分一般檢查方法和特殊檢查方法兩種。一般檢查方法有望診、問診、觸診、叩診、聽診和聞診等。觸診分為淺觸診和深觸診兩種。切脈屬于淺觸診。維醫通過切脈了解患者在病態期的氣質、體液、三大力等的各種狀態,以及是否有心血管疾病等情況,以此估計疾病的程度和病情的預後等。維醫切脈時用四指。切在前壁靠近腕關節的橈動脈上且左右相對照。切脈時注意脈搏的長短、粗細、強弱、深淺、快慢、軟硬,以及充盈度、冷熱節律、形狀等。維醫把病態脈象大體分為鼠尾弱脈、鼠尾強脈、鋸齒脈、洪脈、蟲蠕脈、蟻走脈、雙峰脈、雙起脈(代脈)、震脈和促脈等。特殊檢查包括小便、大便、痰、膿液、腹水等的檢查,現已開始使用化驗、X光、心電圖和超聲波等現代醫學的特殊檢查法,以提高診斷的正確率。
診斷原則和步驟維醫對疾病的診斷原則是以維醫基礎理論和常見癥狀學為指導,利用各種檢查方法獲得第一手資料并結合各病種的特異癥狀和體徵進行綜合分析從而作出診斷。診斷的步驟包括﹕通過望診、問診等判斷患者在病前的氣質和體液類型﹔確定病人在病態期的異常氣質和體液狀況;確診主病和并發癥﹔估計或推測病情的輕重、急慢性和預後。
臨床總論包括病因、疾病癥狀和體徵的表現形式、疾病的種類、疾病的發展階段,對疾病危象的認識、治療原則和方法以及用藥原則等內容。
病因分為內因和外因兩種。前者分為昔日因、起病因兩種﹔後者指氣候、自然環境、飲食、個人衛生、不正常的男女關系、吸煙、喝酒、使用毒品、外傷和侵入體內的一切有害物等。
癥狀和體徵有全身性證候、局部性證候、體外證候、潛伏證候、特殊證候、并發性證候、先兆性證候和鑒別性證候等。
疾病的種類人類所患疾病分為單純型疾病和復雜型疾病兩大類。單純型疾病系指只患某一種疾病﹔復雜型疾病系指患兩種以上的疾病。後者比前者多見。單純型疾病有三種,即氣質失調性疾病、結構變形疾病和結構完整形破壞性疾病。
氣質失調性疾病。正常氣質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內在環境。氣質失調系指全身或某一組織器官屬性(熱性、寒性、乾性或濕性)發生改變。氣質失調時首先影響體內三大力,素質和自然熱使生命活動發生紊亂從而引起疾病。氣質失調分為非體液性氣質失調和體液性氣質失調兩種。非體液性氣質失調又分為非體液性熱、寒、乾、濕、乾熱、乾寒、濕熱和濕寒性八種。如果非體液性氣質失調沒有及時得到糾正,則可導致體液性氣質失調性疾病。體液性氣質失調又分為體液性熱、寒、乾、溫、乾熱、濕熱、濕寒和乾寒性八種,但臨床上多使用後四種。
結構變形疾病。結構變形疾病包括先天性畸形和後天性變形(如狹窄、擴張、黏連、潰瘍、增生、光滑和阻塞、臟器體積增大、生成異物和組織器官的位置異常等)。此類疾病雖有組織結構部分變形,但該組織器官的大部分功能仍可發揮作用。
結構完整形破壞性疾病。系指器官及組織完整性受到破壞而導致的各種疾病。
疾病的發展階段一般疾病的發展階段大體包括發病期、發展期、危象期和恢復期四個階段。發病期指疾病發生的初期,即氣質失調期。該期除有氣質失調的證候外,還有病變部位器官的非特殊性先兆證候。發展期指疾病發展的高峰期。該期各病種的特殊癥狀和體徵比較明顯,是患者體內的疾病因素與人體素質之間相互抗爭的關鍵階段,如果在本期人體能戰勝[FS:PAGE]疾病,病情就會好轉而進入恢復期,反之則病情會進一步惡化而進入危象期。
有關疾病危象的認識維醫在對疾病危象的認識方面有較豐富的內容。
危象的類型。疾病的危象分為良性危象和惡性危象兩種。前者又分為病因快速消失的危象和病因緩慢消失的危象兩種。後者根據危象期的長短和臨床表現分為四種﹕第一種是疾病表面好轉,但因抵抗力逐漸衰退而導致死亡。因此危象期較長。第二種是病情不很嚴重但突然惡化導致死亡。因此危象期很短。第三種是人體抵抗力與疾病因素之間抗爭雖然不分上下,但因體內的體液來不及成熟而影響支配器官腦、心、肝等的功能而導致生命垂危。故其危象期也較長。第四種是患病的某一個臟器的功能逐漸衰退的同時,致病物質轉移到其他臟器而使病情突然惡化。
危象發展階段和危象出現的時間。危象的發展大體分為初期、發展期、平穩期和恢復期(或結束期)四個階段,根據危象期出現的時間分為三種,即完全性危象日(危象出現在疾病的第4、7、14、20、21、24、27、31、34、37和40日)、不完全性危象日(危象出現在疾病的第6、8、10、12、15、16和18日)和不算危象的危象日(指雖然病情加重,但經過處理後很快就好轉,出現在疾病的第22、23、25、26、28、29、30、33、36、38和39日)。疾病的第3、5、9、11、13和17日一般不會發生危象。出現得越早、越急和發展期越短的危象,一般預後不良。
危象的共同表現。出現危象的病種雖然不同,但各病種危象的表現則有共同之處。臨床上常分為危象先兆表現和危象期表現兩種。前者指疾病原有表現(病情)加重的同時出現頭痛、頭暈、顳部脹感、耳鳴、聽力減退、視力模糊、四肢酸痛、神志開始異常、脈搏和呼吸紊亂等。後者指危象先兆表現進一步惡化,又出現鼻血、嘔血、便血、腹瀉、出冷汗、尿量減少或無尿、四肢發冷、呼吸和脈搏進一步紊亂和減弱、瞳孔散大、神志模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