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醫火灸法又稱藏醫火灸療法。
火灸是五種藏醫傳統外治法之一。藏醫外治法分緩治法和峻治法兩種。緩治法為施術時無甚感覺和疼痛的一種療法,峻治法是施術時較為疼痛的一種療法;鹁氖蔷畏ㄖ,在既定穴位或痛點用艾炷燒熨,利用火的熱力及藥物的作用將隆病和寒性疾病平息于發病部位,達到根除寒癥和部分熱癥的一種治療方法。
所謂隆病,是指。ㄏ喈斢谥嗅t的風、氣,但含義更廣泛)的平衡失調致的病證。關于灸法的作用,藏醫大師哲巴堅贊(公元1147~1216年)在《醫療·國王寶庫》中明確指出:“于既定穴位灸之,溫通氣血息疾患”。針灸學中強調灸療是通過刺激經絡腧穴,達到通調氣血、平息病痛的目的。藏醫火灸雖未形成系統經絡學說的理論,但在許多經典著作中不乏這方面的類似闡述。
起源于民間的藏醫火灸不是單純的某一民族醫學,而是具有多民族醫學內容的綜合醫書。是藏漢醫藥學與印度醫學相結合的產物。藏醫火灸療法的歷史非常悠久,其淵源可追溯到公元前100年。在公元8世紀時期,藏醫火灸已經有了大量的文字記載。至清代,藏醫學家帝瑪·丹增彭措所撰《火灸教誨明示·白晶鑒》一書是火灸長期臨床實踐的結晶,從適應證和禁忌癥、灸法、次數、術后注意及功效等八個方面進行論述,其記載的穴位達322個?芍^是集藏醫火灸之大成。如何繼承、整理、總結、提高是當今一個重要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