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南縣樓街朝鮮族鄉

來源:未知 編輯:茫宇 發布時間:2019-03-21

樓街朝鮮族鄉原系清王朝的圍場。清咸豐年間,有李姓和姜姓兩戶人家在此墾荒種地,為了防范野獸的侵襲,蓋起了木頭樓子看護莊稼,稱為李家樓、姜家樓。后來墾荒農民逐漸增多,形成居民點,木頭樓子越蓋越多,人們稱之為“樓上”。1900年始稱樓街,為海龍府海聚社轄區。清宣統元年(1909),輝南設治后,樓街歸輝南直隸廳海聚社所轄,民國二年(1913)設輝南縣公署,樓街為輝聚社轄地。民國十四年(1925)樓街改稱為樓街村。 1931年改為樓街保,1936年又改為樓街村公所。1947年,樓街歸平安區管理,1956年撤區建鄉,成立樓街鄉.1958年3月,龍泉鄉并人樓街鄉,鄉政府設在樓街。1961年從平安川人民公社劃出.成立樓街人民公社(含板石河),1962年板石河劃出,這時,樓街公社轄樓街、義隆、龍光、龍泉、茂盛、全勝6個大隊。1978年全勝大隊分為光明、長勝兩個大隊:1983年撤社建鄉,生產大隊改為村,生產隊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因樓街為朝鮮族聚居地,經省政府批準,恢復樓街朝鮮族鄉。2005年合鄉并鎮,將原板石河鎮劃歸樓街朝鮮族鄉。

樓街朝鮮族鄉位于吉林省輝南縣縣城南18公里處,是全縣唯一的朝鮮族鄉鎮,全鄉轄區面積119.5平方公里,總人口25832人,其中朝鮮族人口3600人,總戶數7849戶,其中農業戶6023戶,耕地面積5 156公頃,其中水田2628公頃,旱田2528公頃,全鄉共轄12個行政村,其中朝鮮族村3個,實現財政收入403萬元,人均收入4320元。

經過多年的發展,全鄉形成以“綠優米”產、加、銷為一體的優質米支柱產業和以草編、銅管加工為主的家庭手工業,以勞務輸出為主的民族產業,以人畜分離,集中大戶小區養殖為主的養殖業等四大主導產業。素有綠優米之鄉、草編之鄉、梅花鹿之鄉等美稱。

自新農村建設開展以來,樓街鄉把新農村建設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取得了明顯效果。投資570萬元完成5個村15公里的水泥路建設;投資50萬元對苗家街水庫、煤窯溝水庫兩個小二型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投資80萬元興建了長興村、苗家街村自來水人戶工程,有效解決了兩個村350多戶1360多人的吃水難問題;投資20萬元對三通河流域進行了水泥護坡,栽種護坡植被1500平方米,并派專人管理,達到了環保要求標準;2007年樓街鄉被農業部選定為國家30萬畝產A級綠色水稻生產基地;在原來“草編協會”“養殖協會¨“綠優米協會”基礎上,新成立注冊了“樓街村農民植物保護協會”“茂盛村綠優米生產合作社”“勝利村養雞協會”“新榮村勞務輸出協會”“義龍村用水協會”等幾個新型經濟合作組織。樓街大米遠近聞名,主要是因為它由優良的水質和土壤,適宜的氣候和溫度孕育而成,并集合了朝鮮族悠久傳統的種植方式和現代科學種植技術,主要品牌有“樓街貢米”“坤倉貢米”“高麗香”“卓越”“富源”等。品種以“超級稻”“小町”“307”為主。樓街大米口感好、營養豐富,不僅是入們餐桌上必備的食品,而且生產的10斤、20斤小包裝攜帶方便,成為很多人用作往來饋贈的佳品。

2011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實現23728萬元,其中農業產值實現14020萬元、工業產值實現9708萬元;農民人均收入實現4335元。

分享到:

上一篇:吉林省自治縣名單   下一篇:沒有了

返回首頁

更多>>相關文章

更多>>圖片文章

精彩推薦

更多>>民族文化

中國的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國傳入的,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國際上占有...[詳細]

更多>>民族旅游

靈武恐龍化石群遺址位于寧東鎮磁窯堡煤礦南1公里處,距銀川市東南70公里。2005年4月至2006年11月...[詳細]
廣西容縣真武閣在城東繡江北岸,建于明萬歷元年(1573)。閣下有石臺,稱古經略臺。樓閣平面矩形...[詳細]

更多>>民族飲食

更多>>民族新聞

更多>>民族工藝

免费国产a片久久